见证功率半导体历史:SiC碳化硅MOSFET价格首次低于IGBT!

       进入2025年以来,全行业出现SiC碳化硅MOSFET价格开始低于传统IGBT的现象,比行业认知提前十几年见证功率半导体历史拐点:SiC碳化硅MOSFET价格开始低于IGBT!主要源于技术突破、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。以下从原因和影响两方面展开分析:

一、价格下降的原因

      产能释放与技术成熟  

- 中国本土SiC产业链在2024年迎来产能集中释放期,多家企业完成6英寸和8英寸晶圆产线建设,产能从2022年的46万片(折合6英寸)激增至2025年的390万片,全球有效产能同步增长至300万片。  

- 8英寸晶圆量产加速,单位芯片成本显著降低。例如,6英寸外延片价格在2024年下半年暴跌60.47%,推动整体成本下降。  

      本土化竞争与价格战  

- 中国SiC厂商通过政策支持和规模化生产快速降低成本,打破国际厂商垄断。2025年国产SiC芯片价格预计较全球均价低约30%,并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。  

- 供需格局逆转:2025年全球SiC衬底需求量约250万-300万片,而有效产能达657万片,供过于求加剧价格竞争。  

      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  

- SiC MOSFET技术逐渐成熟,良率提升。例如,沟道迁移率提高和栅氧化层可靠性增强,降低了研发与生产成本。  

- 应用端成本优势显现:SiC器件的高频、低损耗特性减少外围元件(如散热器和电感)需求,系统整体成本下降。2024年上半年,采用SiC的电动汽车成本已降低15%-20%。  

      电动汽车市场驱动  

- 特车企大规模采用SiC模块,推动需求激增。

- 中国车企认证本土供应商,降低进口依赖。预计2025年底国产SiC芯片在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将显著提升。

 

二、对行业的影响

      加速替代IGBT  

- SiC MOSFET在导通损耗、开关频率和高温性能上优于IGBT,价格低于IGBT后,其在新能源汽车、光伏逆变器等高频高功率场景的替代速度加快。  

- 例如,SiC MOSFET的开关损耗仅为IGBT的1/4,且无电流拖尾现象,系统效率提升显著。  

      产业链重构与整合  

- 价格战导致行业毛利率骤降,部分企业6英寸外延片毛利率从55%跌至5.7%,行业进入出清阶段,预计2025年中期将迎来整合潮。  

- 国际厂商如Wolfspeed因成本压力调整战略,而中国本土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加速抢占市场份额。  

      推动电动汽车普及  

- SiC价格下降使中低端车型采用碳化硅成为可能。例如,2025年SiC器件成本预计与IGBT相当,推动电动汽车续航提升和售价下探。  

- 高频特性支持更紧凑的电驱系统设计,进一步降低整车重量和能耗。  

      技术路线竞争加剧  

- IGBT厂商面临转型压力,只能依靠降价维持份额。  

- 氮化镓(GaN)等其他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可能因SiC价格下降面临差异化竞争。

 

       总结 SiC MOSFET价格低于IGBT的拐点,标志着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从高端市场向大众化应用的跨越。这一变革由产能扩张、本土化竞争和技术突破共同驱动,其影响不仅限于功率半导体行业,更将重塑新能源汽车、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格局。未来,随着8英寸晶圆普及和产业链整合完成,SiC有望成为电力电子领域的“新常态”,而IGBT则需在特定场景中寻求差异化生存空间。

首页    行业资讯    见证功率半导体历史:SiC碳化硅MOSFET价格首次低于IGBT!

行业资讯

专注SIC的研发制作,展现工业的科技之美。